新年伊始,市民政局向全市社会组织发起“情暖新春 共护未来”困境儿童关爱活动,我公司积极响应蚌埠市风景园林学会的号召,2023年1月12日,在市民政局和市风景园林学会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慰问了困难儿童家庭,捐赠价值200元的牛奶、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和现金800元。本次活动中的孩子们有的是失去双亲,有的是身患残疾……在此过程中,慰问同志与困境家庭一一交谈,详细了解困难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鼓励孩子们要坚强地面对逆境,以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希望这点心意能够为困难家庭提供些许经济上的帮助,同时也能给予一些精神上的关爱,能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温暖、快乐的新年。我公司多年来已多次参与对本市各项公益活动,并多次获得市民政局的表彰,展示了企业家风采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疫情当下,防控任务艰巨,在了解到禹会区防护物资一度紧缺的情况下,龙湖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同禹会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准备了电风扇、酒精、花露水、喇叭,喷壶,凝胶洗手液、方便面、纯净水、火腿肠等防疫物资进行捐赠,董事长陈蕾带领党支部全体成员为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送去关心和清凉,并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有一座城叫“众志成城”,蚌埠加油!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龙湖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始终铭记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青山埋忠骨,鲜花祭英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9月30日市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龙湖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向烈士纪念碑进行了献花悼念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松柏万年青,烈士英名存。曹山山顶巍峨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下,庄严肃穆。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遒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党支部代表5位同志面向纪念碑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闭,全场肃立,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随后依次向碑前敬献鲜花,向革命烈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1年9月9日下午,蚌埠市民政局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捐赠助学仪式。龙湖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接到市民政局的倡议之后,立即组织动员参加捐赠仪式。 此次活动的捐助对象是2021年参加高考且被不同院校录取的蚌埠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经市民政局三次对全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高考及考试录取摸底情况看,截止目前,全市共有被不同院校录取的1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本科4人、专科8人。 近年来,我公司积极参与到社会各方面的公益活动中,抗洪抢险、疫情防控、脱贫帮扶⋯⋯哪里需要,哪里就出现园林人的身影。我们园林企业在为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建设城市、振兴经济的同时,更努力尽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忘回报社会。
处暑时节,收获装满了行囊,在这秋天悄然而至的时刻, 龙湖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向怀远县社会福利中心捐赠衣物、鞋 子、食品一批及现金2万元整,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带去一份关爱 、献出一份心意、传递一份爱心!我们将秉承不忘初心、回报社 会的理念,把这份公益延续下去。。。
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生态城市”就是种树、铺草、造水、建景观大道;有的认为应借鉴国外 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依照这些观点,生态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就是 “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处处水景”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然而,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复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城市”。也就是说, “生态城市”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整体最优的城市;应当在空间上实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时间上实现过去、现 在、未来的效益统一。 任何一个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时空背景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差异化的背景环境,进而实现本体与背景环境的 和谐,必须采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策略。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千城一面”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丰富多彩、千变万 化”的生态城市,才能让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生态城市的前提。人有亲近自然山水的本能,城市建设与山 水环境和谐共生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特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这种发展思路的生动 体现。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迥异,所谓“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就是指让城市融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顺其自然”,不是由人先臆造出一种主 观的“自然”,然后把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改造成人为的、主观的“自然”。例如,在江南水乡地区,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当地的河湖水网资源,发挥景观、生 态、交通、供水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一些城市政府,不顾当地严重缺水、年蒸发量大的客观情况,开挖河流,远距离调水,营造“沙漠水 城”。这种做法就是用臆造的“自然”代替当地特有的真实的自然,是与生态理念背道而驰的,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是 生态城市的基础。人类文明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延续社会结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一些城市政府 对社会文化的各种片面理解,导致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在城市快速发展初期,有的地方领导将“西方文化”和“现代化”划等号,大量复制西方建筑风格,甚至 抄袭西方著名建筑,一时间假“白宫”、假“凯旋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期,崇洋媚外的风气逐渐褪去,借助商业旅游地产的经济推力,开始 “炒作”当地的历史文化,许多城市大规模恢复“唐城”、“宋城”、“明城”,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从“复合生态理念”的角度反思这些做法,也是用 一种臆造的“文化生态”破坏当地原有的文化生态,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尊重社会文化,首先就要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将原物“原汁原味”地保护和 展示,而不是造“假古董”。其次要延续整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保护和继承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避免对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